4月15日晚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文仪教授携一袖宋韵翩然而至,以“千古第一才女”李清照的生命轨迹为经,以漱玉词章为纬,为渝北校区高2026级学子织就一幅跨越千年的精神画卷。教务处副主任林培龙老师主持的这场文化盛宴,恰似一盏穿越时空的建溪茶,在袅袅书香中氤氲出独立女性的永恒芬芳。
这位生于济南明水畔的才女,自幼便沐浴着开明的家风。其父李格非以“苏门后四学士”之雅望,为掌上明珠筑起诗书庭院。及笄之年所作的《如梦令》已震动汴京文坛,却不知命运的暗涌正在词笺下悄然流动。元符三年(1101年),她与赵明诚的琴瑟和鸣,在金石铿锵中谱写着“赌书消得泼茶香”的佳话。彼时的青州归来堂,十载光阴里贮藏着《金石录》的墨香,也见证着怕郎猜道,奴面不如花面好的缱绻。
然建中靖国元年(1102年)的政治风暴,将李格非卷入元祐党籍。十八岁的清照挥毫作《上赵挺之启》,以“何况人间父子情”直指公公的冷漠。当“灸手可热心可寒”的词句落于薛涛笺,一个敢于直面权贵的烈性女子已破茧而出。建炎三年(1129年)的江宁之变,赵明诚的临阵脱逃,终使这位婉约词宗迸发出“生当作人杰”的铿锵之音——那不是对夫君的怨怼,而是一个觉醒灵魂对气节的坚守。
晚年的颠沛流离中,她以瘦金体写下《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》,毅然决然挣脱伪君子张汝舟的桎梏。这场震动朝野的“离婚讼”,何尝不是八百年前一场惊世骇俗的女性宣言?从《词论》中“别是一家”的文学主张,到《声声慢》里“寻寻觅觅”的生命叩问,她的笔锋始终闪耀着超越时代的锋芒。
千年后的我们重读《点绛唇》,仍能看见那个“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”的少女,正以狡黠灵动的目光审视着当代女性。她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不在反抗的姿态,而在坚守本心的勇气。当现代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寻找平衡时,何妨以易安居士为镜——既能“九万里风鹏正举”,亦可“枕上诗书闲处好”。
昔人已乘舴艋舟去,唯留漱玉泉声叮咚作响。在这个女性可以自由绽放的时代,李清照的故事恰似一脉清溪,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“第一流”,从不在他人定义的花谱中,而在忠于自我的绽放里。且看今朝,万紫千红处,自有新时代女性续写“何须浅碧深红色”的华章。
讲座虽已落幕,思想的涟漪却在渝北校区持续荡漾。高2026级的学子们以不同方式诠释着对这位千古才女的理解——有同学表示:“李清照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诗词之美,更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的勇气。”这些青春的面庞上,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:当千年前的文字叩响当代少年的心扉,便如同青梅遇见新酒,酝酿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佳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