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5日上午,重庆八中名师论坛暨精品课高中语文专场活动在渝北校区圆满落幕。活动中,渝北校区高中语文组薛晓磊老师带来了《变形记(节选)》展示课,并作题为“语文科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展开——以小说教学为例”的讲座,宏帆校区初中语文组李均老师、渝北校区高中语文组王刚老师参与评课,对研讨话题进行延展性解读。最后,张泽勇校长总结本次活动,在对课程内容与研讨话题深入解读的基础上,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的价值。
首先,薛晓磊老师带来了他的展示课《变形记(节选)》,薛老师首先通过探究题目“变形”的意义,引导同学们梳理了小说主要情节;随后通过概括“甲虫”的特点,探讨了“甲虫”的象征意义,初步明确了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;接着,通过文本细读,思考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;然后通过问题,探究人物的表现的反应是否有悖于社会真实,通过生活的和人物的不真实之间的对照,感受小说的荒诞感,并分析了“荒诞”这一艺术特点的好处;最后,通过对比人物行为与社会真实的矛盾,引导学生感知荒诞叙事的艺术价值,并由此揭示“人的异化”主题。
在题为“语文科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展开——以小说教学为例”的讲座中,薛晓磊老师从语文学科特质、新课标要求及小说教学现状出发,强调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性作用,并提出三条实践路径:其一,依据《课标》中小说教学论述;其二,结合单元导语、学习提示与任务设计;其三,立足小说文体特征。他特别指出,教学内容需转化为学生的可操作性学习活动,方能实现“理解贯通”的目标。
宏帆校区初中组的李均老师进行了评课,李老师认为,薛老师的课堂用了一些精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,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展现了学习内容真实发生的过程。也对课程和讲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,一方面,学生的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,本文的重点是否应该设置在“如何读懂文章”方面;另一方面,从单元学习目标出发,提出“是否应该在课程中体现知人论世”的思考。最后,李老师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如何使用薛老师提到的“学习量表”反映学生学习的收获。
随后,渝北校区高中组的王刚老师随后进行了评课,王老师以“节选型文本的教学实施”为切入点进行了评课,王老师认为教节选有几种方式:第一,就节选教节选;第二,结合全文教节选;第三,不局限于选文,又没有无限地扩展。王老师认为在本课中,荒诞是表现,异化是原因,象征隐喻是手段。在主旨解读方面,王老师认为心之所向和身之所行有偏差则为“异化”,并对本文中“异化”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。王老师也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增强对言语性的关注,并提出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,如“是否可以对部分教学环节调换顺序”等。
最后,张泽勇校长对今天的活动作了点评。张校长首先分享了自己读《变形记(节选)》的感受;随后,张校长谈到了自己对“变形”的认识,即表面上是人变成了甲虫,实际上未变的是人;同时,张校长对“格里高尔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,他看到了人物身上的“悲剧性”和“使命感”;最后,张校长结合单元导读,提示本文也需要关注“对人生的思索”这一点,强调要关注到荒诞中的真实。张校长也强调,语文教学需立足言语形式剖析文本,更应关注学生阅读路径的生成过程。
本次活动圆满落幕,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。活动以卡夫卡经典作品《变形记(节选)》为研究载体,通过课例研修、主题研讨、专家引领三个维度,全景式探讨了“教学内容的确定”这一核心命题及其课堂转化路径,深度呼应了“关注学习过程,促进学习发生”的研讨主题。教研现场呈现多个创新亮点,形成了深度对话与观点交锋的学术磁场。此次教研盛会既构建了创新性的教学范式,有效深化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;又搭建了专业化的成长平台,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观点启发,为语文教学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。